【祖母的船歌:摇橹声里的海之魂】 咸涩的海风卷着夕阳的余温,轻轻拍打在舟山群岛斑驳的码头上。顾家那艘用了三十年的木质渔船“浙渔508”静静停泊着,船身...
渔舟唱晚,三朵金花续写百年船梦
【祖母的船歌:摇橹声里的海之魂】
咸涩的海风卷着夕阳的余温,轻轻拍打在舟山群岛斑驳的码头上。顾家那艘用了三十年的木质渔船“浙渔508”静静停泊着,船身被岁月刻出深浅不一的纹路,像极了祖母阿香脸上被海风雕琢的痕迹。

阿香奶奶今年七十六岁,仍是每天清晨四点雷打不动地走到码头,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船橹。这把橹陪她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,从她还是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时,就跟着父辈在东海追捕黄鱼群。“那时候哪有什么GPS哟,”她总是眯着眼笑,露出被海盐侵蚀的牙根,“全凭月亮星星和老祖宗传下来的口诀——‘初三月牙尖,鱼群往东偏;十五月儿圆,撒网向西边’。
”
1980年代的某个暴风雨夜,成了顾家渔船史上的传奇。阿香的父亲在返航途中突发急病,二十二岁的她独自掌舵与六米高的浪头搏斗七小时,用腰带把自己绑在舵盘上,嘴里反复哼着祖传的《避风谣》。当船终于靠岸时,她的十指早已与湿冷的橹杆冻在一起,需要旁人用温水慢慢化开。
这段经历让“顾家女儿能顶整片海”的名声传遍了渔村。
大女儿顾海英是阿香最像的接班人。1998年中专毕业后,她放弃城里工作机会,成为舟山首批考取渔船驾驶证的女性。“男人能开的船,我凭什么不能?”她咬着牙在柴油机舱里摸爬滚打三个月,终于让那些质疑“女人上船不吉利”的老渔民闭了嘴。如今她掌舵的新一代钢制渔船配备着声纳探鱼系统,但驾驶台始终挂着母亲手绣的平安符——用渔网线绣出的浪花图案里藏着三粒祖传的珍珠贝纽扣。
船仓深处至今保留着祖母时代的陶土鱼缸,每年开渔节前夕,海英总会带着两个妹妹举行仪式:舀一瓢新鲜海水倒入缸中,再撒入当年收获的第一批虾米。这个看似迷信的举动,实则是顾家女性衡量海水质量的土方法——只有虾米能保持透亮鲜红的海域,才值得撒下第一网。
【浪尖新篇:直播间里的海洋味道】
当三女儿顾晓萱在大学宿舍里打开第一场海鲜直播时,她没想过有一天会把祖母的渔船变成“移动直播间”。2020年疫情冲击传统渔业时,这个00后姑娘毅然返乡,用无人机航拍渔获捕捞全过程,让网友实时观看“从浪花到餐桌”的透明链条。
“家人们看!这是刚离水三小时的带鱼,银膜像镜子一样亮!”晓萱踩着轻快的步伐在甲板穿梭,手机镜头扫过祖母手编的鱼篓、二姐设计的环保渔网,最后定格在大姐刚卸货的鱼舱。她创新的“海鲜盲盒”销售模式,让城市消费者能通过APP预约特定海域的当期渔获,甚至可以为远方的朋友“认领”一条有编号的鱼。
二女儿顾雅晴则成了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。这个毕业于海洋大学的硕士生,将祖母口述的三十七种渔汛谚语整理成数据库,用算法匹配气象卫星数据,开发出“渔讯预测小程序”。她设计的可降解渔网不仅获得国家专利,网眼结构还暗藏玄机——借鉴了祖母编织渔篓时“网三放一”的古法,让未成年的鱼苗能自然逃脱。
如今顾家渔船每到傍晚便呈现奇妙景象:祖母坐在船头哼着渔歌分拣鱼获,大姐在驾驶舱核对航行日志,二姐在检测水质数据,三妹则对着镜头展示清蒸螃蟹的做法。无人机的嗡鸣声与摇橹的吱呀声交织,直播间的点赞音效混着海浪的节拍,构成新时代的渔舟唱晚。
去年中秋,顾家三姐妹合力打造的“渔家女”品牌登陆跨境电商平台,首批东海大黄鱼三天内售往十一个国家。发货前,阿香奶奶执意在每个包裹塞进晒干的海茉莉——那是舟山渔民祝福远行人的传统习俗。当东京的料理店主收到带着海风的包裹时,不会知道那片压花的茉莉花瓣,曾在一艘中国渔船的桅杆上飘扬过整整一个春天。
暮色渐浓时,三姐妹并肩坐在船头,看祖母用苍老的嗓音教重孙唱《讨海歌》:“月娘光光,鱼满仓仓…”海浪温柔地推着船身,像在回应这段穿越百年的合唱。这艘渔船载着的早已不仅是海鲜,更是一个民族向海而生的坚韧,以及三代女性用温柔力量书写的蓝色史诗。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